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成功召开人造人间奇凯达教育

2019-01-30

2019年1月26-27日,人造人间奇凯达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承办。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大大任友群,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副秘书长张东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大大刘圣国,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大大尹丽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等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美国、芬兰,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所高校,90个研修机构,30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新预见。

“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会场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顾明远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教育质量要靠教师,要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不仅要在师范院校里培养高质量的教师,而且要在教师入职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各阶段教师的教育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要经过五个修炼:一是意愿,要有做老师的意愿,不忘初心,培养人才,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二是锤炼,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新的问题时,要不断地锤炼、锻炼,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品质。三是学习,向理论学习,学习教育的规律,学习教育的历史经验;向实践学习,参加本次大会也是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四是创新,要面向未来,创新教育方法。五是收获,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教育的发展,教师就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要在获得的过程当中吸取经验,不断前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

刘宇辉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的关键和重要基础在于教师队伍建设。他表示,新时代的首都教育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改革创新。首都教育发展得到了教育部以及中国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有一支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首都教育将继续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设,狠抓政策文件的落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地抓好抓实。一是要着力在师德师风上下功夫,二是着力在优先发展上下功夫,三是着力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四是着力在校长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为全国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持,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海淀区也依托中心秘书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他衷心祝愿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标志性学术会议,指导北京,服务全国。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大大刘圣国

刘圣国代表中共海淀区委、海淀区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海淀教育作为金名片和命根子,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高标准地谋划海淀教育发展的蓝图,使海淀教育事业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海淀区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关心教师成长,面向全区设计“三维四级”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是海淀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腾飞的助推器,多年来一直高品质地服务、引领海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的成果“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3个国家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首批高中化学学科教研基地,中国教科院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以来,开展了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促进全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主持开幕式

据悉,本次大会设有4个主旨报告,报告聚焦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多维度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大大任友群

任友群作题为“抓好抓实教师培训 持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系统推进教师培训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第一,加强规划设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标准。加快研制加强教师发展机构政策举措,继续出台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究探索更加多样有效的长效机制,如推进《教师法》的修订,丰富细化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与义务,建设教师培训学分认证系统等。

第二,坚决补齐短板,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继续增加对乡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扩大培训受众范围,在国家层面优化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块。

第三,深入提质增效,擦亮国家级培训的招牌。“国培计划”推进十年以来取得了非凡成就,支持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未来,要坚持“精品国培”的理念,提高培训经费标准,建立参与激励机制,组织专家视导检查。

第四,重点连续推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版本,以应用为驱动实行整校推进,结合实际来分类施策,适应技术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

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教师培训也需要与时俱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

杨银付作题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主旨报告。他详细阐释了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靠谁培养人”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他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要坚持“四个服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创新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创新育人”为例,他提出要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作为抓手,推动改革创新,提高育人水平。第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二,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未来技术在教育重心、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变迁上发挥的作用。第三,评价改革配套跟进。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章、唯论文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指向发展素质教育。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在“靠谁培养人”的问题以上,杨银付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

孟繁华作题为“教师应该成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的促进者”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需要教师把握教育功能的内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存方式。

以“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推进教育发展向以人为本阶段发展,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和发展;以“半场理论”作为隐喻,强调中国教育的下半场亟需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模式。

教育生态观是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思想基础,需要从系统观、适应观、平衡观、发展观、合作观几个方面,推进教育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知识灌输”向“知识建构”转变。

建立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间、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自我与他人同时得到提升与改变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塑知识和创新的关系,需要“觉察”与“反思”、“跨界”与“混搭”、“回归”与“原始化”。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

陆云泉作题为“‘智能互联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出,未来社会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5G+AI“智能互联”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我们必须适应新的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全专业、全方面发展教师。

他指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〇一中学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和阶段特征,确定了教师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引领,构建了以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情怀与视野、身心健康、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

学校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培训,还需要通过创新赋能搭建平台,创造具备调整适应能力的组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构建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的校本培训方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鼓励“草根式”课题和“微创新”研究。创新赋能把学校变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全员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区级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校本研修初见成果。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方主持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设10个分论坛,分别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区域规划与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师研修课程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与学生发展”“学科教研基地与教师成长”“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师成长(艺术、体育)”“特级教师论坛 名师成长之路”“校长论坛1 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校长论坛2 校本研修与教师成长”“教研员论坛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研创新”。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校的40余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围绕10个专题向与会代表多角度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创新成果,并由相关专家进行点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为探索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本次大会共设24个工作坊,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60余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作为工作坊的主持专家,引导与会代表在24个工作坊中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关联,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

据了解,27日,围绕“21 世纪教师素养与教师学习”这一主题,本次大会安排了国际论坛。美国德保罗大学的Esther Susana Méndez教授、芬兰东芬兰大学的Janne Antikainen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董洪亮、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分别作主题报告,五位专家TED风格的演讲,从不同侧面多维度分享教师学习的宝贵经验,引领教师学习的方向,以全新的视角再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学习,探索新时代教师学习的路径。在之后的大会总结及闭幕式单元,由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作大会总结,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王方作闭幕式致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史怀远主持。

新时代赋予教师发展新的要求,新时代应有新作为。本次大会是一次全国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学术盛会。大会链接各方力量,赋能教师成长,对于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专注倾听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