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务实合作展现美好前景(权威论坛)征服者雷萨赫尔顿国际

2018-09-06

2018年7月9日,征服者雷萨赫尔顿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奥肯耶保护区,中国志愿者和当地巡逻员一起检查动物脚印。
  新华社发

2018年6月30日,第二十六批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专家正在为当地工人测量血压。
  资料图片

北京“藤蔓国际双创空间”于2018年6月正式启动。已有20个来自加纳、津巴布韦等国的国际创业团队入驻。图为8月17日,肯尼亚小伙马希阳(左一)在和其他国际创业团队成员交流。
  新华社发

由中国企业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于2018年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图为3月25日,列车员在亚吉铁路一列列车上验票。
  新华社发

中非务实合作近年来呈现出强劲势头,为非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与内源性动力,助力非洲成为“发展的热土”。当前,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暗流涌动的情景下,中非合作的转型升级展示出美好前景,必将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多边主义体制向更均衡方向发展

中非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宽

何 睿

中非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宽。遗憾的是,部分西方媒体无视上述突出成就,无端指责中非合作。这实质上是拿西方殖民主义的老旧教训,硬套中非共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些不实报道暴露了西方自身的傲慢与偏见,也同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对非洲发展历程认识不深;二是对中国对非政策缺乏了解;三是对非洲国家自主选择伙伴的能力估计不足。错误逻辑预设之下,自然得不到建设性结论。

非洲国家的确曾经落入过“债务陷阱”,但由西方主导的不审慎的对非投融资模式应负主要责任。出于短期收益考虑,西方对非贷款难以流向路桥等基础设施领域,未能改善营商环境以刺激经济增长。增长乏力条件下的还贷势必以削减社会项目支出为代价,导致教育、医疗、食品等福利缩水,损害民生。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非洲国家年偿债金额占财政收入比重超过20%,累计偿还数额常是原始本金的数倍之多。

面对“有债务无发展”的局面,西方融资机构片面指责非洲国家政策不力,通过“附加条件”监督、强制借贷国履行所谓改革义务。然而,一国如何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条件下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如何在缺乏设备硬件的环境中建设高效政府,如何在缺乏电力、物流保障的基础上招商引资,西方融资机构未能给出答案。

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进一步加剧非洲债务负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不断冲击非洲金融系统,侵蚀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2008 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欧美蔓延期间,非洲多国本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增大、不动产价值下跌、融资成本上升,危机引发国际粮食价格飞涨甚至诱发社会动荡。非洲再次为西方导致的世界性萧条“埋单”,其经济增长率至今未能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的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在《援助的死亡》一书中指出,西方援助模式已走进死胡同,不仅无效、浪费,还在非洲诱发腐败、援助依赖等问题,成为抑制非洲发展的结构性障碍。莫约在书中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为标题,提出中国对非经贸合作及自身发展成功经验,将会帮助非洲国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民族解放运动至今,非洲国家始终不倦探索治国之道,努力提升资金利用率与还贷能力。非盟下设的“非洲政府间互查机制”致力于加强成员国治理和反腐能力。各国积极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三大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等对话协商,完善市场机制。

在追求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思想自觉的道路上,非洲国家始终相信各国有权利和义务制定适当的国家发展政策。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非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联合国舞台上,非洲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通过《发展权利宣言》,肯定人是发展的主体,呼吁国际社会探索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之道,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

非洲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与巨大市场潜力,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希望的大陆”,却屡次为失衡的国际经济秩序付出代价。与其说债务拖累非洲发展,不如说不合理经济秩序拖累非洲。

非洲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平等互利的合作机会。

中国秉持“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原则,以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同其他国家及国际和地区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为非洲实现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中非务实合作同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互相联动,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推进相关建设。

非洲发展难点正是中非合作重点。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的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发展对非关系,对非投融资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倡导集约理念。基建是非洲经济腾飞面临的首要挑战,也是非盟《2063年议程》核心内容之一。根据非洲开发银行估计,非洲基础设施领域每年需1300亿—1700亿美元,但实际投入仅为930亿美元。融资缺口十分明显。

非洲国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得到。把中国作为发展伙伴,是非洲人民自己的选择。南非学者亚兹尼·艾普利的研究表明,中非合作论坛构建的新型双赢关系,有助于非洲国家减少资源依赖。双赢的关键是优势产能共享,带动非洲工业化升级。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相关项目不仅释放非洲资源比较优势,同时满足工业化需求,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人力资源培训与高新技术转移。

从吉布提到莱索托,中国企业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当地营商环境与居民生活水平。据初步统计,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企在非洲建成及在建项目将为非洲新增约3万公里公路里程、8500万吨/年的港口吞吐能力、超过900万吨/日的清洁用水处理能力、近2万兆瓦的发电能力和3万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为非洲国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

在埃塞俄比亚的亚吉铁路,一位中方负责人表示,“我们抱着要做三五十年的准备做项目,不仅是承建铁路,还包括日后运营、培训、技术转移等一系列合作。”正是这种责任心,保证了埃塞俄比亚政府花费的每一分钱落到实处,物有所值。这位负责人还提到,“这种长期合作,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不多,但基调与势头是好的,因为需求摆在那,老百姓想过好日子。”随着铁路对接沿线工业区建设,当地可持续发展有望踏出坚实一步。

开放包容融入中非合作的每一处细节。在乌干达,中企承建的坎帕拉—恩德培机场高速公路项目盘活了沿线经济带,吸引国际投资流向当地商圈;在吉布提,中企整修升级的公路让更多世界旅客有机会一睹非洲大陆最低点——阿萨尔盐湖的美景;在埃塞,法国监理公司作为工程第三方参与中国基建项目,助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坦桑中企研发中心,来自六大洲的技术人才同本地雇员协作创新,开发更优质的数字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当地人民喜爱摔跤这项运动长达百年,不过该国却从来没有专业的摔跤场馆。今年7月,中国在塞内加尔达喀尔近郊援建的竞技摔跤场项目举行移交仪式,习大大大大向塞方移交项目“金钥匙”。这一摔跤场作为非洲首座现代化摔跤场,不仅满足当地人民体育文化需求,建设过程中还为当地提供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

中非产能合作多点开花,助推非洲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即使在采矿业,中企业务也不局限于开采本身,而是注重提升当地冶炼加工能力,完善驻在国工业体系。在坦桑尼亚,一位在当地矿业打拼多年的中国民企负责人表示,他的公司不仅直接在当地设冶炼厂,还拓展物流运输、建材加工等业务,实现多元化、本土化经营。这就不难理解,2017年坦桑尼亚政府颁布促进本国矿石加工、冶炼业发展的法令,为何没有对这家中资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相比之下,一家拥有坦桑尼亚最大金矿的西方公司,近1/3的业务受此波及。

中非合作经受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等一系列考验,互利共赢之路越走越宽。尊重国家主权、维护人民利益、遵循科学规律是中非合作取得成功的要诀。希望西方媒体客观公正对待中非合作。中非合作是开放的,欢迎国际社会更多的伙伴参与进来,一道助力非洲大陆繁荣富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是非洲农业发展推动者

马 婕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中非合作实现大跨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高度认可。但中非关系的迅速升温,也让西方一些人倍感恐慌,进而诋毁中非合作。中非农业合作也成为一些西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攻讦的目标。

这些错误言论多次遭到中国政府的有力驳斥,指出这是西方一些心怀偏见者的猜测、攻击和诽谤,中国农业“走出去”是希望通过将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非洲紧缺的资源带入非洲,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很多有严谨学术精神的西方学者,也站出来为中国正名,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黛博拉·布拉缇格姆在其著作《非洲将养活中国吗?》中就指出,经过3年的实地调查,她发现西方绝大多数新闻报道在对中国赴非农业投资规模方面,存在数据夸大现象。布拉缇格姆的团队整理了57个“传说中”中国已收购或在商谈购买大量非洲农田(超过500公顷)的案例(截至2018年7月)。如果这些传说属实,涉及的农田总面积将超过600万公顷,占非洲总耕地面积的1%。布拉缇格姆表示,这57个案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杜撰的故事,中国企业实际购买的土地总量仅约24万公顷,仅占传说中面积的4%。

根据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发布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2016》,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存量10.3亿美元,约占总存量8.0%;这其中包含分布于32个国家的113家农业企业,这些企业在2015年雇用了30136名非洲当地员工,并指导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近20万人次,为当地缴纳税金逾2000万美元。虽然这些企业中半数以上都从事粮食作物生产,但其生产的粮食作物基本全部用于当地市场或非洲内部出口。

中非农业合作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互利共赢的共同选择。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是非洲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2063年议程》《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及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中方积极调动各方资源,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在非洲100个乡村实施“农业富民工程”,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大规模种植、畜牧养殖、粮食仓储和加工,增加当地就业和农民收入;派遣30批农业专家组赴非洲,建立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开展农业科研合作,提升非洲自身农业发展能力;向非洲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国家提供价值10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援助……

中国在非洲农业中,扮演的更多是援助者、合作者、推动者的角色。不少非洲国家提出,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学习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赞比亚农业大大多拉·西利亚表示,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农业生产及管理经验丰富,赞比亚希望向中国学习农业技术生产经验,推动农业多样化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06日 23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