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单牌楼拆除之谜青瓦遮阳不避风房产

2019-09-11

原标题:东、西单牌楼拆除之谜

  ▲1923年,青瓦遮阳不避风从东单牌楼北侧向南拍摄。此时匾额已变成“景星”,依稀可见远处的崇文门城楼。

  ▲本片拍摄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东单牌楼匾额还是“就日”。

  ▲清末的东单牌楼南侧向北望,远处可见“克林德碑”。一战胜利后,德国战败,“克林德碑”便被北京市民捣毁了。

   1924年12月,北京有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由于它行驶中发出“铛铛”的响声,所以北京人也叫它“铛铛车”。从图中可以看出铛铛车车型高大,经过东、西单牌楼十分不便。

  ▲1912年初,北洋士兵发生哗变,图为哗变士兵被斩首于西单牌楼之下。

  ▲民国初年的西单牌楼。

  ▲本片为1921年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龙仁站在宣武门城楼上向北拍摄,依稀可见远处的西单牌楼。

  众所周知,东单、西单是北京城里两处繁华地段。自明清以来,这里便商贾云集,百业兴旺。那么,这两个繁华商业区,为什么会起“东单”“西单”这么奇怪的名字呢?

  其实,“东单”“西单”名源于矗立在这里的两个牌楼。牌楼又叫牌坊,它和城门、胡同、四合院一样,是老北京城不可或缺的建筑元素。老北京的牌楼有“单牌楼”和“四牌楼”之分。十字路口处建有独栋牌楼的叫做“单牌楼”,如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建有四栋牌楼的叫做“四牌楼”,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当年,东单、西单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因此这里便被称为“东单牌楼”“西单牌楼”。这么一说您就明白了吧?“东单”“西单”其实是“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的简称。相应的“东四”“西四”也是“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的简称。

  北京城是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的,所以不仅牌楼的位置是东西对称的,就连匾额的内容也是相互呼应的。东单牌楼额原为“就日”,西单牌楼额原为“瞻云”。这两个典故都源于《史纪·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意为颂扬君主德行,如日之照临,百姓欣然趋就;如云雨滋润,人人仰望恩泽。袁世凯称帝之前,把“就日”改为“景星”,“瞻云”改为“庆云”,取的是孔尚任《桃花扇》中:“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的典故。当然,再多的吉利话,也不能保佑袁世凯“帝祚永延”。他只做了83天的皇帝梦,就驾鹤归西了。

  现如今“东单”“西单”两处的牌楼早已不存,它们是什么时候拆的众说纷纭。

  据陈宗蕃先生写于1931年的著作《燕都从考》记载,东单牌楼拆除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而同一时期出版的《故都变迁记略》记载,东单牌楼拆除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就一直从事北京古建筑管理和维修工作的孔庆普最近出版的《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一书中却回忆,1948年国民党中央军在东单广场修建临时机场,拆除了东单牌楼和东单二条以南的民房。时隔几十年,关于东、西单牌楼的拆除时间,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看来很有必要深入考证研究。

  民国十二年(1923年)《顺天时报》曾报道,因东单牌楼阻碍交通,电车公司曾提请负责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京都市政公所予以拆除。此事见诸报端后,引起北京市民的广泛关注。电车公司认为报道失实,特意在7月13日发文澄清。电车公司称,东单牌楼年久失修,上顶倾斜。这里位于闹市区,来往车辆人流密集,很容易出危险。另一方面,东单牌楼面宽立柱间距窄,不便于电车通行。因此,电车公司提请市政公所将原有的东单牌楼拆除,改建为尺寸更大的洋灰混凝土牌楼。电车公司强调,改建过程中会尽量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在保持古都风貌的基础上,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由于东单牌楼改建工程不在原有预算之列,所以在款项没有到位前,他们拟将牌楼先行拆除,以免发生危险。出于同样的理由,西单牌楼拆除后将向北挪动,择机重新修建。

  对于电车公司的声明,一些北京市民并不买账。第二天,市民秦子壮等公开呼吁:为了保持古都风貌,重新规划电车路线。一边是提升北京交通出行的惠民之举,一边是保持古都风貌的情感寄托,负责北京城市规划的京都市政公所可谓左右为难。于是,他们邀请市民代表、电车公司、警察署三方会商,共同商议东、西牌楼的去留问题。

  1923年10月,经过多方商讨后,北洋政府内务部决定,将东、西单牌楼拆除移建,其中东单牌楼由政府出资复建,西单牌楼由电车公司出资复建。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在1923年前后,东、西单牌楼便被拆除了。可是,由于政局不稳,异地复建东、西单牌楼的计划,后来就黑不提白不提了。以至于,几十年后,只有“东单”“西单”两个地名,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两座单牌楼。直到2008年,西城区政府根据历史资料,在西单文化广场南侧长安街边上,按照早先的模样重新立起了那块“瞻云”的五彩描金牌楼,让现在的人们能够重见西单牌楼的风采。

  本报记者 黄加佳

  本版图片由陶然野佬、秦风老照片馆、徐家宁提供

(责编:赵爽、毕磊)

阅读延展

1
3